青蒿素类药物研发期待开辟新空间

时间
2007-06-08

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的明星药物,已经逐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同。更重要的是,随着科研工作者对青蒿药物抗疟的作用机理逐步清楚,新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浮出水面。不久前,在重庆酉阳举办的“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”(523项目)4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,国内众多的青蒿素研究专家聚集一堂,畅谈青蒿素类药物发展前景。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在抗疟药物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,开发新的适应证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。事实上,有些消息使人充满希望——近年来,国内外一些科研机构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肿瘤、抗病毒以及免疫抑制作用等生物活性,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天然药物。

过氧键是抗疟关键结构

蒿甲醚的研制者之一、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英教授告诉记者,目前认为青蒿素类药物发挥抗疟作用的关键是过氧键。青蒿素被疟原虫体内的铁催化,其结构中的过氧键裂解,产生自由基,与疟原虫蛋白发生络合,形成共价键,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,导致疟原虫死亡。同样,这类药物对于血吸虫的作用也是基于过氧键,目前我国已将蒿甲醚、青蒿琥酯作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。那么,按照类推法则,人们得到启示,青蒿素对其他寄生虫是否有同样影响值得探究。

“有人觉得过氧键能够产生杀寄生虫很奇怪,但是青蒿素类药物就是这么一类神奇的药物!”谈起她研究了一辈子的青蒿素,李英教授就像谈到自己的朋友一样熟悉。而事实上,这种神奇的药物给她带来了很多惊喜。

通过多年的研究,李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组发现,这类化合物除了能治疗寄生虫病外,还有免疫抑制的作用,有望用于红斑狼疮、类风湿等病症的治疗。而且,最近,在研究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方面,他们也获得了比较乐观的结果。

抗肿瘤作用最受关注

根据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疟作用机制,美国一位专家——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赖亨利教授推理认为,由于癌症细胞分裂时需要大量铁质才能复制DNA,故癌细胞的铁质含量比正常细胞高出很多,则青蒿素也可能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。在此理论指导下,科研人员在离体实验中证实了青蒿素较强的杀死癌细胞的能力,和青蒿素接触16小时后,乳腺癌细胞几乎全部被杀死。

近年来,国内学者也对青蒿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。1992年,我国学者邓定安首先发现,具有α-次甲基或多羟基六元环内酯结构的青蒿酸衍生物对小鼠白血病P388细胞有明显抑制活性。随后,众多的科研机构对其进行了研究,得到令人惊喜的结果:青蒿琥酯在体外可诱导肝癌细胞SMMC-7721凋亡,在小鼠体内可明显抑制H22肝癌实体瘤的生长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,其作用机制皆可能与青蒿琥酯上调Bax基因,下调Bcl-2基因有关;青蒿素可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,诱导K562细胞跨膜电位下降而导致细胞凋亡;青蒿琥酯也具有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。究显示,我国已上市的几种青蒿素衍生物,如蒿甲醚、蒿乙醚、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等,均有广谱抗肿瘤效果,其中有些产品对肝癌这一“癌中之王”有显著抑瘤作用。此外,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多种常见肿瘤均有抑制作用,有望被开发成为新型植物广谱抗癌药物。有人称,其意义不亚于紫杉醇的开发上市。更重要的是,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毒性较小,绝大部分病人对其耐受性良好。

尽管国内外研究结果使人期待,但是大多数专家对记者表示,目前距离正式的抗肿瘤药物上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。并且,其抗肿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目前只知道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、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及细胞毒作用来完成,还需要深入研究其独特的作用机制,以便更为准确地寻找药物靶标。

同样,李英教授告诉记者,虽然青蒿素类药物已经被发现具有很多除了抗疟以外的新用途,包括抗病毒、抗炎、退热等,但都是基础研究阶段,距离临床应用尚有时日,需要苦心钻研、耐心等待。

良好协作是成功捷径

忆及当年的战果,当年参加“523项目”的老科学家们感慨良多。当记者问及当年的“523项目”成功的经验时,很多人谈到,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当时的环境下,全国主要科研单位形成“统一战线”,协作无间,取长补短,资源互补。

也许受“523项目”成功经验的影响,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宁殿玺教授谈到青蒿素的市场问题和新药研发时,均多次强调“协作的重要性”。他认为,新药研发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协作基础,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他说,虽然环境发生了,但是,新药研发的特点没有变,高水平的新药研制是一个多科学、多专业的系统工程,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人力、物力投入,这种情况下,科研协作和国际合作都是十分必要的。

也有企业负责人表示,对于重大的新药研发项目,需要政府出面前牵头,进行统一协调,整合力量,解决有关新药研发的问题。